2001年动物科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学位培养点。目前,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5人,2015年引进博士1人(动物繁殖)。教师队伍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4人。学科拥有专业实验室300多平米,形成了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繁育和动物生产三个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共培养本科生150多名。其中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在2004年率先实现了硕士生招生。在饲料资源的利用、抗营养因子与饲料生物技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活性肽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技术、瘦肉型猪和优质鸡的营养需求及代谢特点、环境与营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动物遗传与育种方向近些年在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评价高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野生和家养动物优良基因库,了解极端生境下高原动物的生态适应机制,合理开发利用高原动物种质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在高原特色鱼类种质及高原畜禽品种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动物生产方向近些年主要致力于高原特色动物生产和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环境的畜产品生产,如藏羊、牦牛、高原黄牛、青海互助猪和海东鸡等的研究,其学科研究突出高原特色畜产,紧密结合青海生产实际,突出应用性,在高原特色动物尤其是畜产品生产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一般性动物生产方面,处于省内领先。
科研方面,目前有校级“高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教学科研团队”,学科团队在青藏高原的动物种质资源、高原特色畜禽养殖技术、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高原冷水鱼类养殖及土著经济鱼类遗传育种和畜产品加工技术等几个领域形成一定的学术优势和科研特色。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牦牛高效富集β胡萝卜素的机理及代谢途径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青海省科技厅项目4项,与企业横向合作5项,研究经费达到500多万元;鉴定成果5项,发明专利3项;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7部,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